中国餐桌网 - 餐桌行业门户网站 !

商业资讯: 行业新闻

你现在的位置: 首页 > 商业资讯 > 行业新闻 > 我市城区亟待建设老年餐桌
6.biz | 商业搜索

我市城区亟待建设老年餐桌

信息来源:coioo.com   时间: 2022-12-18  浏览次数:6

   记者 刘建坤

   民以食为天,一日不得离。近日,榆林高新区东环路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食堂开放运营,附近200多名老年居民加入该中心每日“报饭”微信群。家住溪苑北区的左姓老人高兴地说:“这下可解决了我的做饭问题。”与此同时,曾受疫情困扰的市区各社区日间照料中心食堂陆续开放,数千名老年居民直接受益。

   “社区老年餐桌”这个小问题牵连着社会养老难的大问题。目前,我市城区对这张“桌子”的建设才刚刚起步,市区目前有20个社区建立了日间照料中心,基本都包含着一间老年食堂。但就全市总体而言,“老年餐桌”建设中仍存在着的“社会养老意识不够、投入不足、场地缺少和产业程度低”问题亟待解决。

   买菜做饭看似是个小问题,背后却关系着千千万万人的晚年幸福。老年人口规模日益扩大、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已经是当前以至今后,我国社会必须长期应对的重大挑战。随着寿命的普遍提高,高龄居民越来越多,而且老年人普遍存在长寿却不健康的问题。全国约有1.9亿老年人有慢性病,有4000万失能老人。随着居住条件的改变和人口流动的加剧,家庭结构普遍变小、代数减少、人口变少,空巢老人、独居老人增多。

   由于种种原因,绝大多数老人至今无法享受机构养老,居家养老仍是他们的首选。即使是有子女相伴的家庭,在子女们为了生活奔忙、无法天天侍奉于案前时,老年人生活上的必要保障仍是一个难题。一旦上了岁数,很多老人日常买菜做饭会显得越来越吃力,尤其是高龄、独居、空巢和失能半失能老人,“按时吃上饭、吃得饱、吃得好”成了他们生活中最大的刚需问题。许多老人承担不起雇佣专职保姆的费用,而“老年餐桌”的出现解决了他们的燃眉之急。

   所谓的“老年餐桌”,也称为“老年餐厅”“老年食堂”,是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的重要一项,指的是具有适宜老年人就餐的场所、设施用品,为老年人提供餐饮服务的经营单位。我国一些城市对“老年餐桌”探索了十几年,从目前情况来看,大多还停留在初级阶段,尚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问题:老年餐桌利润微薄、众口难调,很少有企业能做到持续盈利,如果没有政府的补助扶持,多数养老机构、社区驿站和经营单位很难坚持提供养老餐服务。对此,不少长期从事老龄化问题研究的专家指出,“老年餐桌”更应该倾向于公益化性质,政府应该予以支持,不能让办“老年餐桌”的企业独立支撑这项“成本高利润低”的工程。同时,也要明确政府应承担的“有限”职责,以市场化运作为主、政府扶持为辅,确保机构能正常运转,确保行动不便且无人照料的居家老人及时得到助餐服务。

   我市也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绝大部分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长。一方面,传统家庭养老功能已经弱化;另一方面,社区(街区)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像“老年餐桌”这样的居家养老服务的首要问题尚未得到解决。

   据第七次人口普查报告,我市常住人口362.48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59.42万人,占总人口的16.39%;65岁及以上人口40.33万人,占总人口的11.13%,与第六次人口普查相比,这两项占比分别上升了5.71和3.73个百分点。全市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共拥有床位9296张,入住老年人4813人。也就是说,99%以上的老年人在居家养老。全市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5万人,失能、失独、空巢、留守、高龄等特殊困难老人有2.4万多人。

   我市之前并无专业化、市场化、独立的“老年餐桌”,而是将这项养老服务功能包含在农村幸福院和城市日间照料中心、社区驿站中。城市社区养老服务也是近些年才开始起步建设的,在覆盖范围和服务能力上都比较落后,加之疫情影响,能够稳定提供老年餐的社区寥寥无几。全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及其餐饮建设呈现出以下特点和问题:

   一是起步迟、投入少、覆盖低,落后于毗邻地市。全市城镇256个社区,已建成91个日间照料中心,覆盖率为35.6%,是全省最低的地级市之一。地方两级财政对养老服务资金投入少,且有时呈下降趋势,例如,2019年,市级财政对养老服务的投入为6000万元,到2021年则降为2000万元左右。各县市区普遍没有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有些县区连中省市明确的资金补助政策也未落实到位。现在,随着福彩销量的大幅降低,原来的投入渠道已靠不住,若再缺少政府投入就会严重制约包括“老年餐桌”在内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今年,市政府印发了《榆林市城市社区服务用房和养老阵地建设两年行动方案》,上述问题有望在该方案的落实中得到解决。

   二是社会养老意识薄弱,导致经营困难。由于过去社会福利的低下,传统中“养儿防老”“孝亲敬老”是生活必需,大部分老年人不仅将入住机构养老视为无子女赡养或子女不孝的最后选择,而且也舍不得给日间照料中心、饭馆花钱,加上老年人普遍收入低,导致养老机构和日间照料中心的餐饮服务价格低廉、经营困难甚至亏本运营。以榆阳区新明楼街道灵秀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为例,该中心下设的“幸福餐厅”是目前市区搞得最好的。餐厅依托原市收容站的场所,通过社区购买“如亲”老年人服务中心的餐饮服务,给辖区老年人提供两顿饭(午饭8元、晚饭6元)。去年7月运营后,至今每顿饭少则三四十人、多则七八十人在此就餐。然而,正如该社区负责人所说,这个餐厅的“生意兴隆”得益于辖区人口密度大、离退休干部职工多。即便如此,为了能正常运营,餐厅实际上仍不得不对非老年居民开放,从而维持一定的就餐人数。东沙的日间照料中心餐饮服务就开展不起来,主要原因是这一带新市民多,且老年人多无固定收入。

   三是场所和运营经费成了最直接的难题。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场所难以落实,老旧街区选址困难、租赁费用较高,新建街区未严格落实同步规划、建设、交付的规定,也无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相比其他商业开发,养老服务项目收益回报率低,基层政府安排用地缺乏积极性,而且养老服务项目对空间距离、人口密度、医疗条件等配套要求较高,结果就是场地很难落实。由于近年来人工和相关设备费用持续上升,养老机构运营成本不断增加,而服务收费涨价却困难重重,导致目前我市大部分养老机构经营只能持平或微利运行,有些甚至亏本运行。这种状况又使本有意愿进入养老市场的社会资本犹豫观望,进而导致社会参与度不够。全市民办养老机构、日间照料中心、农村互助幸福院等养老服务机构的运行补贴至今均执行着7年前的标准,公办养老机构护理员工资执行的是9年前的标准。过低的待遇,使养老机构招人留人十分困难,更无力招收专业人才。对此,榆阳区今年已决定将日间照料中心运营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每年给予每个中心不低于20万元的补助。不少受访市民也表示,我市在公共建设上不乏大手笔,对养老服务也应予以重视、增加财政支持。

   四是融资渠道窄,产业程度低,普惠性差。相较发达地区养老服务已开始市场化,我市在这方面尚在起步,吸引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的政策机制还不够完善,能提供养老服务的企业和社会组织仍然太少。另外,政府购买养老服务补贴只针对特殊人群,受益人数很少。金融、保险等渠道对养老事业融资基本处于空白,不利于长远发展。

   近年来,中央和国家对养老服务十分重视,提出多项要求。特别是今年春季,国务院发布《“十四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服务体系规划》,提出强化社区养老服务能力、完善老年健康支撑体系等一系列具体工作任务。这对地方政府的养老服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即如何提高所辖区域居民晚年生活水平,让居家养老不再犯愁?如何让社区的公共场地、公共资源为老年人服务?如何在互联网时代,让餐饮、配送企业及网络为老年人服务?

   “老年餐桌”正是破解这些问题的一个主要抓手。因为吃饭问题不仅是居家、社区养老生活中首要、必须解决的问题,而且围绕吃又会引出晚年生活的其他问题,比如社交、健身、娱乐等活动。依托“老年餐桌”,能够让老年人走出家门,更好地融入社会。

   如何办好一家“老年餐桌”?带着这个问题,记者近日参观了已经开办十年之久的神木市区南关小区食堂。窗明几净、餐食丰富,全透明的厨房和富有地方特色的菜肴令人印象深刻。小区餐厅每日提供两次正餐,每餐都有二三百人就餐。整个小区包括村民、市民在内近500户,加入餐厅小张经理微信群的就有七八百人。这家小区餐厅从环境到食品再到服务,均令小区居民十分满意。小区内的住房价格因此也比周边贵了不少。尽管此间餐厅最初是南关村为了给村民谋福利而具备某种不易复制的优势,但仍能给办好“老年餐桌”提供一些借鉴:有一个比较理想的场地,有一笔能使餐厅不以盈利为主的资金扶持,有一批热心、专业的餐厅管理、服务人员,是南关小区餐厅长盛不衰的关键。

   目前,我市城市养老服务建设的工作重心还在街道养老服务中心、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方面,与此同时,也开始了独立的“老年餐桌”的尝试。负责市区这方面建设的榆阳区民政局,正计划在日间照料中心不易覆盖的区域首先建2个独立的“老年餐桌”,并将更多养老服务功能包含在市区东西南北4个区域建设的养老服务中心里。

   以现在市县(区、市)社区服务用房和养老阵地的布局看,日间照料中心附带的老年餐厅尚难满足城区各处老年居民的广泛需求。全市尤其中心城区,应该在各社区甄选一批合适地点,择机开办更多的“老年餐桌”:一是大型或者有条件的小区主要针对本小区居民开办“老年餐桌”;二是通过政府购买服务,选择现有餐饮企业(授权挂牌)给本社区或“十五分钟生活圈”的居民,提供适合老年人口味和满足营养需求的用餐服务;三是由大型餐饮企业或者有能力的民企,通过“中央厨房+冷链配送+街区服务点”的方式,提供老年人餐饮服务。

   要办好“老年餐桌”,需要政府和全社会创造更有利的条件:首先,树立迎接老龄社会、建立适老城市的观念,通过政府引导,健全社区服务老年人的功能。其次,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支持,拓宽社会面融资渠道,为养老服务投入建立有保障的长效机制。第三,充分协调利用公共闲置场地,新建城区严格落实配套服务场地,新开楼盘要设计、预留社区服务用房和包括老年食堂在内的养老服务设施,对公共设施和困难老年家庭进行适老化改造;完善养老服务人员薪酬激励机制,提高他们的待遇和岗位补贴;如果能增设养老服务公益性岗位,会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投身于这项事业。第四,养老市场化是必然趋势,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调动民企、社会组织、保险等各方面力量,来撬动养老服务这个大产业。

    ——本信息真实性未经中国餐桌网证实,仅供您参考